【名稱】:大麥
【英文名】:Barley
【拼音】:Dà Mài
【別名】:麰、稞麥、麰麥、牟麥、飯麥、赤膊麥。
【藥材類別】:果實/種子類
【性味】:甘咸,涼。
①《別錄》:味咸,微寒,**。
②《本草衍義》:性平,涼。
【歸經】:脾;腎經。 《要藥分劑》:入脾、胃二經。
【入藥部分】:為禾本科植物大麥的穎果。
【產地和分布】:我國各地普遍栽培。
【形態特征】:
大麥 越年生草本。稈粗壯,光滑無毛,直立,高50-100cm。葉鞘松馳抱莖;兩側有較大的葉耳;葉舌膜質,長1-2mm;葉片扁平,長9-20cm,寬6-20mm。穗狀花序長3-8cm(芒除外),徑約1.5cm小穗稠密,每節著生3枚發育的小穗,小穗通常無柄,長1-1.5cm(除芒外);穎線狀披針形,微具短柔毛,先端延伸成8-14mm的芒;外稃背部無毛,有5脈,頂端延伸成芳,芒長8-15cm,邊棱具細刺,內稃與外稃等長。穎果腹面有縱溝或內陷,先端有短柔毛,成熟時與外稃粘著,不易分離,但某些栽培品種容易分離?;ㄆ?-4月,果期4-5月。
【用法用量】:內服:煎湯,30-60g;或研末,外用:炒研調敷或煎水洗。
【注意事項】:
①朱丹溪:大麥安裝熟,人多炒食,此物有火,能生熱病。引自《綱目》
②《本草經集注》:蜜為之使。
【大麥的功效與作用】:健脾和胃;寬腸;利水。主腹脹;食滯泄瀉;小便不利。治食滯泄瀉,小便淋痛,水腫,湯火傷。
①《別錄》:主消渴,除熱,益氣,調中。
②《唐本草》:大麥面平胃,止渴,消食,療脹。
③《崔禹錫食經》:主水痮。
④《本草拾遺》:調中止泄。
⑤《綱目》:寬胸下氣,涼血,消積,進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