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名稱】:麻黃
【英文名】:HERBA EPHEDRAE
【拼音】:Má Huánɡ
【別名】:龍沙(《本經》),卑相、卑鹽(《別錄》),狗骨(《廣雅》)。
【藥材類別】:根莖類
【性味】:辛、微苦,溫。
①《本經》:味苦,溫。
②《藥性論》:味甘,平。
③《醫學啟原》:《主治秘要》云,性溫,味甘辛。
【歸經】:入肺、膀胱經。
①《珍珠囊》:入手大陰。
②《湯液本草》:入足太陽經,走手少陰。
③《藥品化義》:入肺、大腸、包絡、膀胱四經。
【入藥部分】:
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、木賊麻黃或中麻黃的草質莖。
【產地和分布】:
1.草麻黃:生于干山坡、平原荒地、河床、干草原、河灘附近及固定沙丘,常成片叢生。分布于華北及吉林省、遼寧省、河南省西北部、陜西省、新疆自治區等地。
2.木賊麻黃:生于干旱荒地、多砂石的山地、干旱的山脊、山頂多石處。分布于華北及陜西省西部、甘肅省、新疆自治區等地。
3.中麻黃:生于海拔數百米至2000米的干旱荒地、沙漠、戈壁、干旱山坡或草地上。分布于華北、西北及遼寧省、山東省等地。
【形態特征】:
1.草麻黃 草本狀小灌木,高20--40厘米。木質莖莆匐;草質莖直立,小枝對生或輪生,節明顯,節間長2--6厘米,直徑1--2毫米。葉膜質鞘狀,下部約1/2合生,裂片2,三角狀披針形,先端漸尖,常向外反卷。雌雄異株,雄球花3--5聚成復穗狀,頂生;雌球花闊卵形,常單生枝頂,成熟時呈紅色漿果狀。種子常兩枚,卵形?;ㄆ?--6月份,種子成熟期7--8月份。
2.木賊麻黃 小灌木,高70--100厘米,木質莖直立或斜上生長,上部多分枝;草質莖對生或輪生,分枝多,節間長1.5--3厘米,直徑1--1.5毫米,常被白粉。鱗葉下部約2/3合生,裂片2,鈍角形,不反卷。雄花序多單生或3--4個集生于節上;雌球花成對或單生于節上,種子通常1粒 (稀2粒)?;ㄆ?--7月份,種子成熟期8--9月份。
3.中麻黃 小灌木,高40--80厘米。木質莖直立或斜上生長,基部多分枝;草質莖對生或輪生常被白粉,節間長3--6厘米,直徑2--3毫米,鱗葉下部約1/3合生,裂片3 (稀2) ,三角形或三角狀披針形,雄球花數個簇生于節上;雌球花3個輪生或2個對生于節上,種子通常3粒 (稀2)?;ㄆ?--6月份,種子成熟期7--8月份。
【用法用量】:
內服:煎湯,1.5-1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適量,研末(口畜)鼻或研末敷。
生用發汗力強,發汗,利水用之;炙用發汗力弱,密炙兼能潤肺,止咳平喘多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