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名稱】:苦參
【英文名】:RADIX SOPHORAE FLAVESCENTIS
【拼音】:Kǔ Shēn
【別名】:苦骨、川參、鳳凰爪、牛參、地骨、野槐根、山槐根、地參。
【藥材類別】:根莖類
【性味】:味苦;性寒
①《本經》:味苦,寒。
②《別錄》:**。
③《本草從新》:大苦,大寒。
【歸經】:入肝、腎、大腸、小腸經。
①張元素:少陰腎經。
②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入胃、大腸、肝、腎四經。
③《本草新編》:入心、肺,腎、大腸經。
【入藥部分】:為豆科植物苦參的根。
【產地和分布】:
生于沙地或向陽山坡草叢中及溪溝邊。我國各地皆有分布。全國各地均產,以山西、湖北、河南、河北產量較大。
【形態特征】:
落葉半灌木,高1.5~3m。根圓柱狀,外皮黃白色。莖直立,多分枝,具縱溝;幼枝被疏毛,后變無毛。奇數羽狀復葉,長20~25cm,互生;小葉15~29,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,長3~4cm,寬1.2~2cm,先端漸尖,基部圓,有短柄,全緣,背面密生平貼柔毛;托葉線形。總狀花序頂生,長15~20cm,被短毛,苞片線形;萼鐘狀,扁平,長6~7mm,5淺裂;花冠蝶形,淡黃白色;旗瓣匙形,翼瓣無耳,與龍骨瓣等長;雄蕊10,花絲分離;子房柄被細毛,柱頭圓形。莢果線形,先端具長喙,成熟時不開裂,長5~8cm。種子間微縊縮,呈不明顯的串珠狀,疏生短柔毛。種子3~7顆,近球形,黑色?;ㄆ?-7月,果期7~9月。
【用法用量】:
內服:煎湯,3-1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適量,煎水熏洗;或研末敷;或浸灑搽。